|
|
从历史发展看我军新型单兵装具 |
|
|
如何保证一个士兵能够准备完善的投身战场,并且尽可能减少他在战斗中的不必要负担?这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随身物资的携带:不仅要确保必须携带的物资都带的上,还要保证不妨碍士兵的各种动作,并且它们不会在跑动中掉的七零八落,在想要一件东西的时候又能够准确迅速的拿出来。而这些功能的实现,就必须仰赖于单兵装具的发展。 要完全做到这些要求并不是很容易,尤其是长期以来对于人的因素非常漠视的我国。因为历史上的经济、思想认识条件限制,直到80年代末我国才真正开始在单兵装具上进行研究。而新型单兵装具的出现,则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水平终于跟上了西方先进水平。 一.从53到81,原始的单件分挂设计 从红军建军到解放后第一次装备制式化改革之前,我军装备都是以有什么用什么为主;所谓的单兵装具实际上都是一些因陋就简的产物,由各部队自行生产筹措。以典型的红军战士为例,他们身上的单兵装具往往只是米袋、子弹袋、手榴弹带;而且这些子弹袋一类的装具也往往不是制式军品,而是随便用能找到的较结实布料土制而成的。 这种混乱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50年代。毕竟在同时装备各种万国武器,比如M1928汤姆逊冲锋枪、三八大盖步枪、李恩菲尔德步枪、乃至于波波沙43冲锋枪的时候,它们的各种装具本身就是互不通用的;比如牛皮弹匣包、棉布弹带、帆布四联弹匣包等等。实际上直到朝鲜战争为止,我军还有参战的志愿军士兵连子弹袋都没有,子弹和手榴弹只能散放在褡裢里。
 56式半自动步枪弹药装具
[1] [2] [3] [4] [5] [6] [7] 下一页 |
点击数: 更新时间:2014-4-22 10:12:21 |
|
上一篇文章: 简要介绍炮兵观察器材“方向盘”
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 |